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更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承载着传播知识
传播思想
传播真理的重任
金秋九月
我们迎来教师节
本期为大家带来了教师节主题图书
向所有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敬!
《教育的艺术》
作者:(古希腊) 柏拉图 等著;曹晚红 编译
索书号:G40/60
简介:本书采颉了古今中外10位哲人或教育家对于教育问题的精辟论述,从各个方面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杜威在中国的演讲中曾经说,教育不是品,而是必需品。的确如此,一个人的知识、思想、品德,无不来自于教育,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每个老师都是故事》
作者:李镇西
索书号:K825.46/41:3
简介:新教育实验点燃了无数普通老师的梦想和激情,不同而不平凡的老师们用爱心和责任写就了一篇篇辉煌动人的篇章。在李镇西校长带领的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每个老师都是故事。他们用爱心和责任陪伴孩子度过学习和成长中的困境,用奉献和细心带给孩子亲人般的温暖和感动,在一个个平凡的日子里写就了不平凡的教育生涯。“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文精神深入到每一个武侯实验人的内心,他们与作为一校之长的李镇西在教育中相互砥砺与激荡,共同谱写了新教育的华章。
作为校长的李镇西视老师们如兄弟姐妹,在繁忙的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中,坚持记录和书写每一位教师的故事和闪光点。这些平凡、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就如同一首首教育诗,为温家宝总理所盛赞的“平民教育实践”留下了生动的教材和宝贵的资料。
本书是教师提升自我以及专业成长的首选,也适用于教师、班主任培训。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著;宫铭 程园园 译
索书号:G632.0/56
简介:作为孩子启蒙教师兼终身教师的家长,到底应该如何将正确的、科学的家庭教育进行到底呢?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门针对孩子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编写的。 作者以谈心的方式,分享自己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经验,融合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原理,深入浅出地分析孩子教育过程中的棘手问题及解决方法。 100条,随查随记,随问随答!权威经典,相信对教师和家长都会有所启发!
《教育如此存在》

作者:丁岚 孙秀林 王宗
索书号:G625.1/7
简介:社会情感学习(SEL)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行为,也可以对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就产生积极影响。
社会情感学习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潮流,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家校合作等支持性环境建设,在校内外形成“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人际关系与积极氛围,帮助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获得发展所必需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负责任的决策和关系技巧,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意识,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焦虑和行为问题,有效地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促进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教师的健康枕边书》
作者:柴瑞震
索书号:G478.2/9
简介:《教师的健康枕边书》专为教师群体量身定制,从教师人群的健康现状、职业特点出发,科学、系统地讲解了身心健康各个方面的知识,教会教师们正确掌握科学养生之道与健康饮食,领会健康与运动的关系,预防和调理常见疾病等,是一本关于教师生活、工作、健康方面的小百科全书。
《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
作者:钱文忠
索书号:K825.4/27
简介:《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主要讲述了季羡林先生从5岁到留学德国(1935年)这19年的学生时代的历史。作为季羡林的入室弟子,钱文忠在书中透露了许多季羡林鲜为人知的趣事。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季羡林在清华大学到留学德国汉堡大学的学习经历,还反映了他的学术成就和人生趣事。
《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的出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季羡林学生时代的重要信息,还展现了钱文忠对恩师的深厚感情和学术追求。这本书对于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长历程和人生经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吾爱吾师》
作者:【美】 俞宁著
索书号:I712.65/139
简介:《吾爱吾师》是一部作者回忆、怀念亲人长辈们的随笔集。作者是著名学者俞敏之子,青少年时期,他与父执启功、包桂濬、柴德赓、李长之等先生生活交集较多,并且曾得到这些人无私的关爱与教诲。文章所写皆是作者自己亲身闻见的日常生活琐事,事情虽然都是细枝末节,但从中我们却能够领略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高贵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作者去国三十余载,平时很少使用母语写作,但是一旦下笔回忆故国故人,便不自觉地流露出浓浓的京味儿,极具特色。
《先生归来兮 陈鹤琴,一切为儿童》
作者:柯小卫 陈庆 选编
索书号:K825.46/84
简介: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中国有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家庭教育》等著作。本书收录了好友、学生、子女等的三亲回忆文章近50篇及本人文章近10篇,从多角度展现了陈鹤琴一生的生平际遇、教育成就及人格魅力,真实再现了一代教育家的形象。